先讲一个事情:VR 不仅仅是 VR 眼镜/头盔!VR 不仅仅是 VR 眼镜/头盔!VR 不仅仅是 VR 眼镜/头盔!
还有一个纲要是:VR 不会是电影行业的终结者,也许会是一种补充,也许会是所有人都意料的不到的一种存在。
1、从电影内容、表现手法来说,VR 之于电影就类似于 3D 技术之于电影。
自《阿凡达》问世以后,电影工业进入了相对成熟的 3D 时代。在那之后,观影就不仅仅是去“看”银幕,而是去“体验”一个新世界。
马丁·斯科塞斯于 2011 年推出的《雨果》,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将诸多技术奖项收入囊中;时隔一年,李安推出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,被认为是将 3D 技术与电影内容结合的完美体现,并且成为 2013 年奥斯卡的大热门。
到今日,3D 电影已经成为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,甚至成为大制作电影难以或缺的一种技术手法,在表现大场面方面让观众有更强烈的临场感和代入感。而 VR 技术在拟真方面相比较 3D 技术而言拥有更大的优势,也许在未来, VR 技术也能够成为场景展现的一部分,服务于讲故事本身和创造一个生动的形象,成为创造性过程的有机整体。
有人提到:
电影有着自身独成一体的美学规则,这个规则让它本身是有局限的,一切都发生在那个四四方方的画框当中(即便是3D电影),电影的魅力并不是对真实的还原,它 在用各种方式引导着你的注意力和想法,这也是人们喜欢看电影的根本原因,他们享受这种”引导“的过程。所以你的观点如果是“虚拟现实”比“电影"更真实更 具有临场感,那这个问题本身不成立。
自电影诞生以来,我们从未甘愿固守于『第四堵墙』之后,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。例如最简单的,表现剧中人知道镜头/观众存在以及透过镜头对观众进行动作。早在1929年,德国导演刘别谦就已经在《璇宫艳史》里安排男主角对着镜头进行旁白。
有些人认为这种旁白手法对于叙事手法来说太过简单粗暴,抑或泄露了太多人物的内心活动是败笔,但是在许多情况下都给观众进入角色内心提供了一个快速通道,这在不破墙的情况是很难做到的。
观众所观看的使用 VR 技术的电影依然依靠于导演的引导,所考验的只是导演如何在360°的场景里向观众做出合适的引导,依然存在主观镜头、客观镜头,依然存在全景中景近景特 写,依然存在各种表现手法……只是感官刺激更强烈更真实。如何使用,便是导演所需要考虑的,如何适应技术发展创造新的艺术。
安利一个360度全景视频——《HELP》,《速度与激情》导演林诣彬拍的。
《HELP》讲述了一个外星怪兽袭击洛杉矶,与警察和平民在地铁内打斗的故事。整部影片的场景以用户为中心,转换方向,你可以看到不同角度发生的事情。
便如当初的色彩之于电影,从黑白时代过渡到彩色时代,利用色彩来表现电影也是1935年前无人考虑过的。彩色对于表现场面宏大、风光秀丽、服装鲜艳的剧情显 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。导演们努力了25-30年才完全适应彩色电影 (奥斯卡奖在1939年将最佳摄影奖一劈为二,一个给黑白片,另一个给彩色片。直到60年代彩色电影完全占据主流,1968年奥斯卡评委又将最佳摄影奖合 二为一)。
完整的(商业院线90分钟以上)VR 电影还没有问世,但是在戏剧方面沉浸式戏剧倒是已经出现一段时间了。孟京辉执导的《死水边的美人鱼》,算是中国第一部浸没式戏剧吧。
就本人体验来说,和演员的互动以及零距离地感受非常令人着迷,浸没式的介于行为艺术与肢体剧之间的形式,让无聊矫情的故事完全不同起来。
2、就电影发行而言,也许是开辟了一个新的渠道。
『家庭影院』可能成为一个无门槛的产品。戴上眼镜,你家就是电影院。
我司现在鼓捣的东西就是虚拟影院,还原 IMAX 影院放映厅的观影体验,带上眼镜就能看到不输于真实影院画面呈现。正在努力开发的社交功能上线以后就能实现多人同时观影,并进行语音交流。
哦Oculus 已经公布社交分享功能了,虚拟影院和院线同步上映电影,免去出门的烦恼。电影院会不会没落?我觉得这个问题和纸质书会不会消失一样是一样儿的。